欢迎来到泸州老窖天府中学
首页 >  师资建设  >  校本研训
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》教案
来源:泸州老窖天府中学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6-03-12 16:32:48


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》教案

[学习目标]

知识目标:掌握记叙文写作的选材

能力目标:学会细提炼素材与构思

情感目标:认真观察品味生活,感恩生活中的人与事

学习重点:学会发现、寻找动情点

学习难点: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

细节描写

教学方法:讨论法   提问法

教学过程:

一、课前导入

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,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,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,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,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。

请同学们,回顾一下,在你的生活当中,有那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,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?一分钟后,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。

二、话题探讨:

1、请那位同学先说说,让我们大家分享分享你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?(学生活动)

明确:师生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感动

2、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这几个同学的最感动的人和事。我们发现,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可是,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,没有什么东西可写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?翻开书57页,请同学们认真阅读《心音共鸣: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》中“话题探讨”部分,看是不是能寻找到答案?你还有没有其它的补充。

明确:“缺乏对生活的敏感”  “当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,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,人性的美丽”  “理性的思考”

3、你对“敏感”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呢? (学生活动)

明确:是一种观察力,是一种发现美的眼光。

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,心灵不麻木,才会激起涟漪。

但敏感和感恩这两个因素来说,感恩更重要。有了感恩,我们才能具备对生活的敏感。笔底才会有情,文字才会传情。俗话说“唯有真情好文章”,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生活,才会发现我们身边中的真情、人性中的闪光点。

(材料感悟)

三、写法借鉴

1、请同学们读58页上黄方国的《父亲》片段,讨论一下,这一片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?

明确:选取典型细节进行描写。

2、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把我们感动的东西写出来呢? (学生讨论)

明确:发掘感动点,提炼素材,整体构思

3、怎样捕捉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?

明确: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,调动生活情趣,要抓独特感受。

4、怎样做到提炼素材,深入思考生活?(学生讨论)

明确:反复思考,不断深入;要抓住生活中感动点。对原始的材料,应认真分析思考,选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,所谓的“需要”,即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思想境界、能够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内容。必然对原始材料进行取舍,否则文章便会成为流水账的账本,无法打动人,更不可能触动心灵。

(学生活动,修改片段,并展示,自主点评交流)

5、怎样进行写作?(学生讨论,形成答案)

明确:想写的东西太多,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写,否则就变成记流水账了。这就需要选好角度,找准一个切入点,做到以小见大。明白自己要写什么 。同时,还应该仔细想想,该选取怎样的记叙方式,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更能够吸引人、打动人。文章中你最需要突出的东西是什么?那一个细节能突出这一点。

平时生活中,以感恩的心去观察生活,直接从生活中积累素材。在学习中,我们又要认真读书,读他人的选材方法,读他人的写作手法,从书本中间接积累素材,并学会让书本知识为我所用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,有一个叫黄干的学生看到朱熹读过的书页边摸成了黑色,不禁惊叹:“先生哪里是在读书,分明是在‘吃’书啊!”朱熹点头说:“对,白鹿洞的第一条学习规定,就是讲究‘吃’书。通常的‘吃’法有两种,一种是人‘吃’法,一种是‘牛吃法’,‘牛吃’,大嚼大咽,然后反刍;人‘吃’,细嚼慢咽,才见滋味。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既要博览群书,又要精读。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,活跃我们的思维。精读甚至背诵重点诗文,可以吸收精华的东西,化在我们思想中,才能笔到随来。无论是素材还是语言,你都不会匮乏。

因此,动笔之前,要做到怎么写:构思、剪裁、细节描写。

写人,(1)确定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是什么。(2)研究通过人物的思想品质相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。

写事,(1)确定主人公。(2)分析主人公变化的原因。

一人一事:即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,要求事情具体、生动,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,选择自己印象最深、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,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,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。就好像,我们摄影的时候,镜头慢慢推进,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。

多人一事:即我们用多事写一人,也是有限制的,通常是两三事,如若超过四五事,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,因为写的事情太多,只能匆忙一笔带过。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,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。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,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;当然,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。

两人文章: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,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,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,相互影响。

(形成仿写模块)

一般文章结构   题目:交代写作缘起    主体(事件)    结尾

开头(交代基本要素,景物渲染烘托,设置悬念,交代写作缘由)

中间:发生——发展——高潮(彰显主题,表现人物性格思想)

结尾:(自然收束,画龙点睛,首尾响应,景物人物描写收束)

记叙文的结构:时序贯穿式;空间转移式;时空交互式;逐层深入式(人物性格的形成、事件的发生发展);并列组合式。

6记叙文怎样深入挖掘主题

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就只能通过记叙来表现吗?当然不是。海德格尔说:“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。”我们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,万事万物皆可为诗。超越自身的生活,拥有博大的胸怀,便能挥洒激荡的热情。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,那么会处处流淌着感动。议论文的抒情和议论也需要触动,也需要强烈的情感。

1)、巧用抒情议论,画龙点睛。叙述描写是基础、主体、依据,要具体、生动、形象;抒情议论是升华、主旨、归宿,要贴切、精当、含情。

2)、点示背景,以小见大。恰当点示背景,把所写的人和事纳入一定的社会环境中,能以小见大,展示人物和事件存在的普遍性、真实性,从而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。

3)、凭借联想、想像,拓展升华。由此及彼,由物及人,由自由到社会,由此事及彼事。虚实结合,不仅可以增大作品容量,还能升华作品主题。

哲理味:文章要有思想,要学会“挖掘”。(以心理活动表现主题)

1:我要学会忍受,学会把伤痛转移,就像珍珠贝一样,重塑自己的伤口,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,闪闪发光,照耀自己的人生。

2: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,现在才知道,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。

3:那一段充满阳光、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。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,因为我明白,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,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,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,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。

散文味:韵味来自真情实意,来自语言的意味深长。(借助适当抒情呈现主题或引发阅读兴趣)

比较下面几组文章的起始句:

第一组:1.我没有故事,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。

2.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。

第二组:1.路有点长,夜有点微凉,心情迷迷惘惘,和天空交换沮丧……”此时,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。

2.期末考试失败了,我心情很差。

第三组:1.五年前那个云霞灿烂的傍晚,在我的一生中是那样暗淡无光——不幸的车祸降临到我的身上。

2.五年前的一个傍晚,我不幸遇到了车祸。

小说味:要有适当的虚构。生活中的一个片断、一个镜头、一句对话、瞬间情景,都可以加以想象,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;这件事也许发生在别人身上,也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;也许是不同人经历的事,也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。只是不能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。

四、再读感受(学生交流、品评)

《沉默的父爱》(2007年北京考生)

《母亲手中的稻草绳》(2007年山东考生)

五、课堂训练

大家动笔写59页“写作练习三”

注意细节描写的动情点,以此发掘素材中的意蕴

六、总结

第一,记叙文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,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;

第二,记叙文不是简单叙述,应该有细节,有触动人心灵的动情点;

第三,记叙文中也可以有适当的议论、抒情,以此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;

第四,记叙文不只是能写自己的故事,也能写他人的故事。

七、拓展:观察镜头下的动情点,学会写作素材的加工

用眼睛去发现生活,用心感受生活

八、作业布置

大家心里一定有许许多多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,有亲情,有同学情,有朋友情,有师生情……那么下节课就让我们提起笔来,以“感动”为话题,一展你的才情,尽情抒写你心中的动人往事。


记叙要选用角度

[学习目标]

知识目标:掌握记叙文写作的角度

能力目标:学会选择记叙的角度,利于故事的展开和主题的表达

情感目标:认真观察品味生活,感恩生活中的人与事

学习重点:写作角度的选择

学习难点:写作视角与主题表现的关系

教学方法:讨论法   提问法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

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,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。我们每天上学,每天都能见到老师,尊师是我们常谈的话题。你们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?今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来唱出心中的园丁赞歌

二、读海伦·凯勒的《我的老师》(学生活动)

说一说,议一议:你心的老师是怎样的形象?海伦·凯勒的老师有怎样的特点?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写作的?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?

三、什么叫做角度?为什么要重视角度的选择?

角度:记叙者记叙时所站的位置

角度的选择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,方便表达,利于主题的呈现

三、写作的角度及其作用(学生讨论,并例举)

1、第一人称: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,亲切自然。当然也有不足,就是受的限制,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,很难反映出以外的人物的思想、心理、感受,不便于多方位地塑人物形象。

2、第二人称: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地交流,便于抒情,便于沟通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,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。当然,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,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,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,加大文章力度,使记叙更加精彩,而且,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。

3、第三人称: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,不受时间限制、空间限制,写作比较自由、灵活,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。而不足之处则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,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。

4、多角度:在写作中,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,如鲁迅的小说《祝福》就用了这两种人称来叙述。但是,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:不得频繁更换;改换时要交代清楚,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,同时,有一个主体角度。

四、讨论: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?(以《孔乙己》为例)(学生活动)

明确:这篇文章是鲁迅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檄文。可以看出,鲁迅先生搜集了封建社会中许多类似孔乙己这类落魄文人的素材,杂取种种,合为一人,从而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文人的形象。而如何使用很多材料来表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呢?这便有个角度选择的问题。鲁迅先生没有平铺直叙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不幸遭遇,而是借助于一个酒店学徒的回忆,即在酒店的所见所闻来表现,这可以说是一个特定的角度,可以使场景高度集中,情节高度凝练,因为记忆中最深的东西,自然是人物几个最突出的片断,而正是的穿针引线,才使零散的材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因此,记叙中一旦选准了角度,那些零散的材料,似乎就能自动地各就各位。

上面论述了三种人称在叙述中的作用以及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。而事实上,这三种人称的运用不一定要拘泥于什么,更多地需要在叙述中灵活运用。

另外,我们在选择材料的角度时,可以选择正面反映,也可以选择侧面突破。          比如:据说元代有考画家的制度。一次画院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,让画家做画,画师们各逞本领,必欲取胜。有的在山腰画座古庙,有的把庙画在丛林深处,有的画个寺庙,有的只画庙的一角或一段残垣断壁。独有一位画家,他没有画庙,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,这幅画得了第一名。和尚提水,无非是烧茶、煮饭、洗衣,说明附近山里有寺庙。和尚是老和尚,说明庙是古庙了,如果是新庙,香火正盛,那么提水的也许会是个小和尚或火工了。题目的精髓在于那个字,而这幅画正是把字很好地表现出来了,博得头彩,也就很正常了。事实上,选择角度,正是要在侧面角度的选择上多费一些心思。

五、示例品读: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

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,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,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。当革命失败的时候,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,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,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,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。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,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,还要不怕困难,还要虚学习新的东西。什么,什么身体精神不行,什么困难障碍,在你面前都降服了。而在有些人面前呢?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。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,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,却偏要淌得很。你是心里想的,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,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,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